特别喜欢看到小学生放学时那种欢欣鼓舞的生命力,不同于大人下班后的疲惫、脸色恹恹,也不同于青春期中学生的拧巴和不高兴,小朋友们那种叽叽喳喳、蹦蹦跳跳的热情劲儿好像给附近整片地区都注入了一针强心剂:等着接孩子的家长一个个翘首踮足,生怕没有第一时间看到孩子;街边的小吃摊贩,也早早就做好准备,色泽、香味,各种势头一个赛一个的刺激感官。小学门口的小食其实学问挺大,除开干净卫生这些最基本的,首要就是不能太大。回家都是要吃晚饭的,若小食太大,小肚子填满,晚饭就吃不太下,第二天可能会被剥夺吃零食的权力;可若不吃小食,回家的路长,那可怜样儿又让大人心疼。一块油糕就成了很多小朋友的首选。被炸得金黄、酥脆掉渣的油糕,正好和八九岁小孩手掌一样大,圆圆鼓鼓的,被包在裁成小块的淡绿色草纸中,胖乎乎的小脸凑上去咬一口胖乎乎的油糕,焦脆的薄皮、软嫩的米糕,再混着花生碎、芝麻粒的红糖水,只用一口,从牙齿到舌头都能感受到油糕特别的浓郁的甜香,让人特别满足。每一个陕西关中的小学附近,好像都有一个这样的油糕小摊。一位大嫂带着口罩、身着花围裙、戴着花手套,一边对锅里的油糕不停翻面,一边抽空打包油糕、收钱,热情地吆喝着。因为学校禁止带电话手表和手机,所以油糕摊上除了收款的二维码,还摆着大大的收钱箱,里面满腾腾的一元、五角纸币,让人不禁有种回到小时候的熟悉感和错位感。关中的油糕说起来不难做,可是做的好的油糕好像从来都不会漏糖、扁芯或者变软,即使放凉了,还是圆鼓鼓饱满的。其实从第一步烫面开始,就考验烹调者的耐心和细心了。陕西关中这边的人喜欢用小擀面棍来搅烫面,先在锅里烧开水,水开后并不关火,而是转为小火,边倒入面粉边搅拌,和打鸡蛋一样,最好一直顺着一个方向搅,这样面粉容易均匀变糊,不容易结块。当面糊变光滑,呈淡黄色、有晶莹剔透的感觉才说明面被烫好。接下来就要将面团在案板上揉成面团,这里有油糕能否炸好的关键步骤:将面团和油酥混和。油酥其实就是干面和着食用油,这个比例挺重要的:油太多,会使面太软不成形;油少又会开裂。所以好吃的油糕摊上,大嫂们和面做油酥都有自己的小秘诀。揉好油酥的面团还要饧发一个小时,在饧面的同时拌馅料,时间一点都不浪费。炒面、熟芝麻、花生碎,再加一些红糖,这是陕西关中油糕馅料的标配。现在有的油糕铺也做很多创新的馅料,但传统的红糖馅还是最受欢迎。放少量炒面是为了让红糖在油炸过程中化开后不至于太稀,咬一口糖浆不会从手上流得到处都是。包油糕和包元宵一样,只是再加一步压扁。炸油糕的过程看起来很治愈,油糕的面里有油,放在锅边自己就轻轻滑进锅中;馅料里面的红糖随温度升高慢慢融化,馅料的受热膨胀速度不一样,油糕就慢慢鼓起来飘到了表面。勤快地翻面,使油糕两面金黄就可以出锅了。还有一种更漂亮的泡泡油糕,刚出锅时有鼓鼓的薄酥壳,层层叠叠,充盈的油糕都变成球状。风一吹酥皮颤颤巍巍,所以泡泡油糕又叫“见风消”,出锅即食才能保住泡泡完好。泡泡油糕对做糕师傅的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,烫面、和面、包面、炸面全是功夫。油糕面剂不放明矾类膨化剂产生气体,全靠猪油和水烫面,一斤面粉最少要配二两半的猪油,这样和成的烫面才能炸出高高的面酥。在陕北地区还有做黄米糕的。黄米比小米颜色更黄,颗粒也大了一圈,在当地也叫软米。黄米糕有蒸糕和炸糕。蒸糕吃糕在农村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,凡是大小宴席,黄米糕总是压轴大餐,大小红白喜事,必得油糕捧场,否则就算不上上档次的事宴。炸黄米油糕,馅料一般是枣泥或者豆沙,油炸而成。吃时撒少许白糖。朴实无华,却外焦里嫩,色泽金黄,香味扑鼻,甜香可口。糕即“高”,日日高、年年高,看看中国地图,从南往北,从东到西,几乎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特色的“糕”,将当地风物化成滋味裹在各种糕中。
关注公众号:拾黑(shiheibook)了解更多
友情链接:
关注数据与安全,洞悉企业级服务市场:https://www.ijiandao.com/
安全、绿色软件下载就上极速下载站:https://www.yaorank.com/